人类扩张的方式一般包括三种,观念扩张、领土扩张和商业扩张。其中领土扩张是最原始的扩张模式,这就是通过暴力征服的模式,占有大量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来实现占有它们所产生的利益。在原始时代,这种扩张就已经存在。观念扩张可能稍后一点,它要等到人类生存问题稍微缓解之后,进行的大规模扩张。这时候需要精神认同,那就是宗教。宗教扩张与土地扩张相比,可能不会那么暴力和血腥,但是宗教的排他性所带来的冲突,也往往会带来很大的代价。不论领土扩张还是宗教扩张,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有时候它们的收益可能远低于成本。这时候,就会产生第三种扩张,商业扩张。以扩张商业市场而不是土地征服的模式,可以避免以上两种扩张的成本陷阱。
领土扩张也就是通过殖民的方式建立帝国,它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蒙元帝国都以强大的军队和战斗实力著称。他们征服土地,并占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出产。当然没有哪片土地上的人会甘心被陌生的暴力统治。因此,殖民帝国的建立需要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代价。那么征服之后,他同样需要付出维持帝国运转的巨大成本。英国殖民地在近代扩张中算是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是他们为了维持印度土地的统治,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成本,来镇压那些不断涌起的反抗。而在蒙元帝国统治华夏大地期间,反抗同样此起彼伏。因此,殖民帝国的广大领土,看似掌握在军事征服者手中,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不论英帝国还是蒙元帝国,他们的倒塌都是迅速的。
宗教的扩张同样古老。有许多宗教本身就有自己的扩张基因,因为宗教的神灵都会在逻辑上被定义为世界的创造和管理者。但是同样有许多的宗教不认同神灵的世界属性。他们往往从神灵的世界属性中,建立自己的优越性,而认为神灵只拣选了自己的民族,比如犹太教就是这样。但是犹太教观念中的选民概念,并不排斥其他民族的人加入选民的队伍,只是要改换民族的身份作为交易而已。因此,历史上扩张的宗教并不多,成功扩张的宗教更是少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这样的宗教,因为他们突破了种族和血缘的局限性,而真正从逻辑上去除了民族属性,才能成为观念帝国的担纲者。宗教帝国的扩张带来文化上的融合与改变,为殖民帝国的扩张做了一定的准备。当然,宗教帝国的扩张并不一定会带来殖民帝国的征服。
但是以上两种帝国的建立和维持,往往会付出极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成为帝国运转的沉重负担。这就是美国在1890年代所看到的历史教训。因此他们选择另一种帝国扩张的模式——商业帝国。
1890年代的美国,遇到的最大危机是生产过剩。几条纵横大动脉铁路相继完工,钢铁的需求一下子几乎停滞。因为钢铁工厂的效益滞后,带来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铁路建设工人、钢铁生产工人等的待遇成为问题,他们相继罢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粮食的丰收与欧洲的农业大丰收形成了竞争格局,以至于美国失去了原来的欧洲粮食市场,农民处在破产的边缘。这给他们带来金融业危机,社会秩序受到威胁,到处是罢工和骚乱。社会和产业的危机,摆在决策者和精英面前,他们不得不思考出路。
这时候学者特纳的边疆关闭说成为解释美国当时危机最有说服力的学说。他认为美国过去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边疆开发的基础上,西部有广大的土地,让美国人去实现梦想,他们建立农场,辛勤耕作,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独立和民主的观念。但是到了1890年代,随着西部土地的开发殆尽,那么边疆也就成为束缚美国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就像一棵大树,此时边疆限制了大树的成长,因此带来当下的危机。
既然边疆是阻碍美国发展的最大障碍,那么扩大边疆就成为当时人们认为解决危机的不二之选。因此,美国此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像英国那样征服土地,扩大自己的帝国疆域。但是这个时候,世界上的无主土地已经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建立国家或者被其他强国殖民,如果美国强行征服,那么他的军事实力和经济规模都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扩张野心。这时候一种新的扩张理念出现了,那就是马汉的《海权论》。马汉认为过去美国把目光集中在土地上是不对的,应该集中在海洋上。过去海洋是防御屏障,现在要把海洋当作发展空间。正是扩张观念的转变,让美国在1890年到1900年的十年间确定了之后的帝国发展模型,那就是建立商业帝国。
在马汉海权论之后,商业帝国模式确定,美国的军事观念也开始转变,由防御转变成进取型。海军发展理念开始转变。钢铁大军开始进军海洋,军舰的建造加快了步伐。用海军打通和保障海洋的贸易路线畅通无阻,是商业帝国的保障。因此,他们建造海军的同时,也寻求着海上的补给站。这就是美国兼并夏威夷的初衷。美国对夏威夷的兼并中,传教士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因为他们在夏威夷拥有大量土地种植甘蔗,成为夏威夷经济的实际控制者。因此他们促使美国当局兼并夏威夷,为自己的甘蔗销售提供了保障。
在商业帝国被确立的过程中,殖民帝国的观念并未消停,那就是因为古巴控制权而与西班牙的军事冲突。西班牙这个海上强国,在这个时候没想到如此不堪一击,被美国轻松击败,以较小的代价把西班牙赶出了古巴,并在菲律宾消灭了他的海军力量。军事胜利让美国人沸腾,他们因此殖民了菲律宾。菲律宾原本反抗西班牙的力量,此时转而反抗美国。在美菲战争中,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像在越南战争中一样,让殖民支持者不得不放弃领土帝国的观念。至此,美国商业帝国征服的模式才算确立下来。
美国的帝国模式,是否是应对产能过剩危机的唯一选择,这在今天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但是不论是哪种帝国模式,背后都是利益的考量,不同的利益一旦处于竞争态势,冲突就不可避免。也许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当下美国的关税政策改变。
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